勞倫斯・卜洛克(Lawrence Block)的《死亡藍調》(Dead Girl Blues)也屬於這樣的故事。
比拿命換錢更慘的是,拿命換不到錢拼搏不是拼命,勤勞不能過勞,漠視勞動者權益、透支勞動者健康的所謂『奮鬥』,絕不是什麼『福報』,這既違反勞動法,更背離奮鬥精神,其社會危害性不可小看。
」(「996工作制」,即上午9點上班、晚上9點下班、一周工作6天)這一說法當時在網路引起了很大爭議,有人認為這是老闆美化自己對員工的剝削行為,也有人認為既然公司支付給了員工高額的報酬,員工就應該為公司付出更多。據悉,這位女員工是拼多多新疆買菜員工,平時工作量十分龐大。去(2020)年以來,中國電商巨頭紛紛將目光鎖定在了社區團購,拼多多也不例外。和拼多多員工猝死的萬眾矚目相比,最近一位外賣騎士的猝死卻鮮為人知。」 中國的外賣騎手似乎就是這樣一個「拿命還換不到錢」的群體,他們不僅面臨頻繁穿梭于馬路間的交通安全問題,還要戴上外賣平台演算法的精神枷鎖。
一位拼多多認證員工的帳戶表示:「公司正在用盡手段逼迫員工轉崗去買菜,強制辭退不願買菜的員工,而買菜一線員工全年超負荷工作。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據美團發佈的《2018年外賣騎手就業報告》顯示,2018年,有270多萬騎手在美團外賣獲得收入,比2017年增加近50萬,其中有67萬來自貧困縣。而且,「平平」本是北京動物園的熊貓,在《人民日報》上介紹北京動物園時出現過一次(註2),但《人民日報》中並無把「平平」送給蘇聯的報導,可見,當時送出熊貓並沒有太大的政治含義,只能算是正常的動物園之間的交流(甚至可以說是「報恩」)。
在中國現在的書籍中,這些都是中國對外表達友誼的方式,是「熊貓外交」,還有意無意地把熊貓抬高為無可比擬的珍貴動物。凑巧的是,在熊貓運送到美國途中,日本襲擊珍珠港,向美國宣戰。此後,由於共產黨上臺,中國和西方隔絕,除了特殊情況,西方無法獲得中國的大熊貓。在1965-85之間,共送了五只熊貓給朝鮮中央動物園。
1944年,英國人歡迎的熊貓「Ming」死去,英國向中國提出贈予熊貓的請求,並提出以提供中國動物學家到英國進修的全額獎學金為交換。在1937-1946年間,總共有14頭熊貓活著到了西方(主要是美英兩國),還有數量不明的熊貓在轉運中死去。
牠們最後一只在1953年死去。就這樣,熊貓外交要到了尼克森(Richard Nixon)訪華才開啓新篇章。相形之下,熊貓作為一種友誼的象徵,在美國大受歡迎就不難理解了。在中日戰爭初期,美國政府宣佈「中立」,但政府事實上站在中國一方,美國人也廣泛同情中國,大批美國人為中國募捐。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 中共的熊貓外交 在「新中國」成立之後,「熊貓是國寶」的觀念已被充分建立。「熊貓是國寶」的觀念正是如此。中國在1952年與蘇聯簽訂交換動物協議,蘇聯給中國「無償」送來大批動物。這四隻熊貓就是中國「熊貓外交」的開始。
中共繼續向外輸出熊貓。這時,她們得知紐約布朗克斯(Bronx)動物園名叫「本度拉」(Pandora)的中國熊貓(第二頭到美國的熊貓)的死訊,不少美國人为之悲痛,輿論也發表專文悼念。
由此,熊貓在中國從以前無人認識,終於變成人人皆知的「國寶」。宋美齡、宋藹齡兩姐妹是熊貓外交的先驅。
中華民國在很多方面積弱,但也許正因如此,它是敏銳的外交能手。正如北京動物園負責人所言「我國動物園的迅速發展是和蘇聯的真誠幫助分不開的。它們能多大程度上是「外交」,也頗值得懷疑。很多我們習以為常,以為「自古以來」的概念,諸如春節、新年、XX自古以來屬於中國、中華民族等都是主要靠民國時期的宣傳和塑造,而在人們腦海中生根的。就送給蘇聯的熊貓而言,中國在動物交換上欠蘇聯太多。中國熊貓外交史(一):熊貓真的是中國「自古以來」神聖不可分割的國寶嗎? 中國熊貓外交史(二):中國人認為熊貓「可愛」,是「出口轉内銷」的結果 熊貓外交一般被公眾以為是中共的創舉,其實中華民國才是熊貓外交的創始人。
當時,至少有六、七個影響力很大的民間援華組織,它們大多受美國政府資助。每一次贈送熊貓前,中國都在國内大加宣傳,這在國民中大大增強了「熊貓是中國國寶」的認識。
可見,這些形象和認識都不是天然的,而是後天逐步塑造出來的。同時,「熊貓外交」在西方也加固了熊貓作為「可愛的中國友誼大使」的形象。
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國家名義送出熊貓。1946年5月,這頭叫做「聯合小姐」(Miss Union)運到給英國。
此舉大受歡迎,在熊貓尚未到達。此為中國現代「熊貓外交」之濫觴,也開創了「熊貓外交」的政治性贈送模式。為了表達謝意,1941年,宋家姐妹考慮贈送特別禮物給美國。於是她們決定把大熊貓作為禮物。
到1957年為止,蘇聯送給中國的動物有包括北極熊、美洲獅等47種420只大型動物。但主要都是對共產主義陣營國家。
中國捉了兩隻大熊貓,通過美國聯合救濟中國難民協會,送給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。這也是中國第一次活熊貓的展出,參觀者眾多。
顧名思義,「聯合」也是友誼象徵。1957年和1959年,中共分別送了「平平」、「安安」給蘇聯莫斯科國家動物園
台灣社會長年盛行「中國崛起」的神話,卻忽略神壇底下,經濟發展終究是關於人的故事,交織著困境、努力、利益糾葛、意氣風發與無奈的生動情節。作者:人文.島嶼(採訪撰文:林義宏|編輯、攝影:林俊孝) 從美中貿易戰、科技戰到美國總統大選,如何因應中國的崛起與挑戰,已成為美國乃至世界各國熱議焦點。一般談到尋租,指的是官員私下索賄的個別行為,但吳介民在中國當地觀察到的,卻是由中央政府默許,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集體化、組織化、制度化、日常化的「機構化尋租」(institutional rent seeking)。這筆租金一方面讓地方官員能透過單位分紅獲利,一方面又因發展加工出口幫助國家累積外匯存底,更能博得黨國中央賞識,有效提振了他們招商引資的意願。
他比喻,中國經濟崛起猶如一場大氣旋,始於一隻小蝴蝶振翅──「台商」與「廣東模式」便是這隻蝴蝶的翅膀。但也因為幅員遼闊,中央法規往往鞭長莫及,地方政府常被賦予很大程度的自主裁量權,導致在明文規範外存在一片灰色地帶,可供資本家與地方官員進行檯面下的溝通協商,無須實質競爭即可聯手獲利,這就是尋租的空間。
除了書中的理論概念「經濟租金」,具體手法包括政商交易、買賣特許經營權、賄賂、疏通、放水、回扣、走後門等等五花八門的手法。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是理所當然、一蹴可幾的過程。
照理說,一個經濟體如果出現大量尋租行為,便會阻礙經濟發展,但吳介民觀察到中國卻是個弔詭的反例:在政商集團心照不宣而且習以為常,實行大量尋租的同時,中國經濟竟也飛快成長,他稱之為「尋租發展型國家」。種種限制下,中國怎麼打進全球資本主義的牌局?廣東等地如何達到經濟示範的任務?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未知數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